始于设计 - 专于体验 - 合于沟通 - 久于转化 - 终于口碑 !      16年高端网站建设、跨境电商独立站定制开发、300+专业技术,设计团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香港外贸出口风光不再,外贸网站建设转至内地

发布者:万邦     目录:跨境电商独立站     阅读数:15304

2015 年第一季度,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现了 7 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 是自 2004 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七年时间来首次出现的季度贸易逆差。这一现象引 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正如国内某报纸所言:“打着中国贸易顺差这个幌子对人民币汇 率指手画脚的西方人士,似乎该要闭嘴休息一下了,因为再打下去就没有意义了—— 中国贸易已出现了由节余向赤字的转变”。1 原商务部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秘书长魏建国表示,2009 年中国的贸易顺差比 2008 年减少了 1000 亿美元,2010 年又进一步减少了 126 亿美元,2015 年第一季度的贸易逆差则表明,“中国进出口并 重、稳定出口、努力扩大进口的政策正在得到落实,外贸进出口基本实现了平衡,中 国的对外贸易正朝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某学者表示:“一季度外贸数据发出了比较 积极的信号,表明人民币币值没有低估,是合适的。中国不刻意追求顺差,某些国家 对中国操纵汇率的指责不攻自破”。

2015 年第二季度,中国的贸易顺差恢复到 467 亿美元,2015 年 7 至 8 月的贸易 顺差继续攀升至 492 亿美元。按此趋势推演下去,2015 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可能依然

为什么中美两国政府都对中国贸易顺差的演变趋势高度关注?这是与中美是非 常重要的贸易伙伴,且中国一直对美国保持着显著的贸易顺差分不开的。那么,中国 当年为什么会走上出口导向的发展道路?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如何?中国现在在出 口什么、进口什么?谁在出口、谁在进口?什么因素会影响中国的出口增长?出口导 向的发展策略是到了非要调整不可的关口吗?中国会在 2015 年成为一个逆差国吗? 本章将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一、中国为何会选择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发展中经济体在经济起飞阶段通常会实施两种不同的发展战略:进口替代 (Import Substitution)与出口导向(Export-Oriented)。所谓进口替代,是指通过实 施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来发展本国制造业,并逐渐以本国制造品替代外国制造品的 发展战略。所谓出口导向,是指通过实施各种贸易鼓励措施来促进本国制造业发展, 并逐渐以本国制造品出口来替代农产品与初级产品出口,并藉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 战略。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到 60 年代中期,进口替代一直是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热衷 实施的发展战略。毫无疑问,进口替代策略帮助发展中经济体保护和推进了国内民族 工业的发展、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促进了经济增长并降低了对进口的依赖。然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国际竞争与资源配置扭曲。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措 施阻断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排除了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这通常导致实施 该战略的发展中经济体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经济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增长后陷入 停滞。长期以来实施进口导向发展策略的大多数拉美国家,其人均 GDP 从 1970 年 代以来几乎没有任何增长,就是明证。

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开始,日本与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 国台湾)等经济体先后开始实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要点包括: 第一,在各种价格与税收方面为出口企业提供显性或隐性的补贴,以提高出口企业在 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第二,保持低估的本币汇率,以增强本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 价格优势,并抑制进口增长;第三,在外向型制造业领域引入外资并大力发展加工贸 易;第四,对出口企业从国外进口必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资本品与专利技术等实 施减免税或放宽配额。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导致高投资率,这需要实施该 发展战略的国家或者具有较高的储蓄率,或者能够持续从外部引入资金。这可能是决 定为什么东亚国家能够走上出口导向发展之路,而大多数拉美国家依然困守于进口替 代之路的重要原因。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使得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迅速崛起并成长 为发达经济体。之后亚洲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也相继走上了出 口导向的发展之路。日本、四小龙与四小虎的持续高速增长被世界惊呼为亚洲奇迹 (Asian Miracle)。

中国经济发展也经历了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转型。自 1949 年建国以来到 1978 年改革开放前,中国实施的是具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1979 年至 1991 年,中国经济处于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的过渡阶段。自 1992 年邓 小平南巡谈话之后,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国经济也全面走上了出口导向的发展之路。3 中国之所以走上出口导向之路,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几十年 的经验教训显示进口替代的发展道路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另一方面则源于日本、亚洲 四小龙与四小虎高速增长的示范效应。当然,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出口导向发展之 路上取得的成就也是惊人的,截至 2010 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与第二 大进口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持有国(全球最大的官方债 主)。二、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如何?图 11.1 显示了 1979 年至 2010 年这 32 年间中国进出口与贸易顺差的变化。不 难发现,2001 年底中国加入 WTO 是中国进出口增长的一个拐点。2001 年,中国的 出口额与进口额分别为 2661 亿与 2436 亿美元,而 2010 年两者分别攀升至 1.58 万 亿美元与 1.39 万亿美元,9 年间出口额与进口额分别增长了 4.9 倍与 4.7 倍!相比之 下,中国贸易顺差高速增长的拐点则出现在 3 年之后的 2004 年。2004 年,中国的贸 易顺差仅为 321 亿美元,2008 年的贸易顺差攀升至 2981 亿美元,增长了 8.3 倍!尽 管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贸易顺差在 2009 年与 2010 年有所回落,但依然 高达 1957 亿与 1831 亿美元。中国加入 WTO 导致进出口贸易壁垒大幅下降、促进进 出口加速增长并不难理解,那为什么中国的贸易顺差从 2005 年起出现了加速增长?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出口结构在 2004 年至 2005 年期间发生了 重大变化,即由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为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我们将在下一 节更加详细地分析这一点。

几十年来中国进出口额持续快速增长的结果,是中国贸易依存度的不断上升。贸 易依存度等于一国的进出口额之和与同期 GDP 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了特定经济体在 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开放程度。如图 11.2 所示,中国的贸易依存度由 1979 年的 11%, 最高上升至 2006 年的 63%,2010 年依然高达 50%。国际比较显示(图 11.3),2009 年中国的贸易依存度(44%)远高于美国(25%)、日本(26%)与巴西(23%),略 低于印度(46%),但仍低于德国(78%)。作为一个大型经济体,中国的贸易依存度 是相当高的。[page5image3560]5[page6image432] [page6image600]资料来源:CEIC。

众所周知,最终消费、资本形成与净出口是拉动一国 GDP 增长的“三驾马车”。图 11.4 显示了 1979 年至 2010 年三驾马车各自对中国 GDP 增长的年贡献率。1979 年 6

至 2010 年这 32 年间,净出口对 GDP 增长的年均贡献为 7%,其中 25 年贡献为正。 1994 年至 2010 年这 17 年间,净出口对 GDP 增长的年均贡献为 9%,其中 16 年贡 献为正。如果考虑到与出口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则出口行业对 GDP 增长的贡献更 为显著。这意味着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功 不可没。

图 11.4 三驾马车对中国 GDP 增长的年贡献率 资料来源:CEIC。

图 11.5 显示了中国与各大洲的贸易状况。不难看出,第一,中国的贸易顺差几 乎全部来自北美与欧洲。尽管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已经显著超过了中国对北美的出口, 4 但来自北美的贸易顺差依然显著地高于来自欧洲的贸易顺差。5 这正是为什么中国 出口企业高度重视美国市场,以及中美双边均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高度敏感的根源; 第二,中国对亚洲保持着持续的贸易逆差。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与日本、韩国、中国 台湾等亚洲经济体处于全球生产网络的不同位置。中国目前扮演着全球组装工厂的角

4  2010 年,中国对欧洲的出口额为 3553 亿美元,中国对北美的出口额为 3059 亿美元。

5  2010 年,中国来自欧洲的贸易顺差为 1373 亿美元,来自北美的贸易顺差为 1889 亿美元。

即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经济体进口中间产品,加工装配为最终产品后出口 至欧美。这就造成了中国对亚洲国家保持持续逆差,但对欧美国家保持持续顺差的格 局;第三,中国从大洋洲与非洲的贸易逆差近年来不断扩大,这反映了中国从澳大利 亚和众多非洲国家不断进口能源与初级产品(例如铁矿石)的格局。表 11.1 进一步 列示了中国的最重要进出口贸易伙伴国(地区)。位于欧美的美国、德国与英国,以 及位于亚洲的日本、韩国是中国当前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中国香港仅是一个从事转口 贸易的中转站,香港从中国内地的进口最终主要出口到欧美国家)。日本、韩国与中 国台湾是中国前三大进口来源地的事实充分说明,加工贸易进口在中国的进口中占据 着重要地位。此外中国的其他三个重要的进口来源地分别为美国、德国与澳大利亚。 从表 11.1 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与澳大利亚存在显著的贸易 逆差,而对美国、中国香港与英国存在显著的贸易顺差。

如果按照 2009 年 的贸易顺差由高至低排序,则排名前六位的分别为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 深圳市与福建省,这六个省或直辖市的贸易顺差之和占到中国贸易顺差的三分之一 强。而在 2010 年,上述六个省或直辖市的贸易顺差之和占到中国贸易顺差的三分之 二强。这或许反映了上述地区的出口企业竞争力较强,从而能够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 市场低迷期间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该图同时也反映了,上述地区从中国出口导向的 经济发展模式中获益最大。一个合理的推论是,这些既得利益者自然也会最强烈地阻 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例如人民币升值。

三、中国在出口什么?进口什么?按照国际贸易的大类来划分,贸易品可以分为初级产品(Primary Product)与制 成品(Manufacture)两类。初级产品主要包括:食品与动物、饮料与烟草、其他原 材料(除食品与燃料外)、矿石燃料与润滑油、动物植物油与油脂等五大类。制成品 主要包括化工品、制造品、机器与运输设备、其他制造品等四大类。图 11.6 显示了 中国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中制成品所占比重。中国出口产品中的制成品比重呈现出波 动中上升的格局,它由 1993 年 1 月的 81%上升至 2015 年 8 月的 95%。恰好相反, 中国进口产品中的制成品比重呈现出波动中下降的格局,它由 1993 年 1 月的 87%下 降至 2015 年 8 月的 66%。这意味着中国的进口结构越来越偏向于初级产品,而出口 结构几乎完全集中于制成品。这和中国进口原材料和中间成品,经过加工装配后出口 制成品的“世界工厂”模式是基本一致的。

点中国出口结构的变化。几乎所有初级产品类别的比重都显著下降了。而在制成品类 别中,机器与运输设备的比重增长得最快,其次是化工品,而其他制造品的比重下降 得较快。这表明,在中国的出口结构中,重化工品的比重已经显著增加了。图 11.8 比较了两个时点中国进口结构的变化。在初级产品中,矿石燃料与润滑油的比重增长 得最快、其他原材料次之;在制成品中,制造品以及机器与运输设备的比重都显著下 降。这一方面表明中国进口的能源与大宗商品比重在显著上升,另一方面表明中国进 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在显著下降。

6 之所以选择 1993 年 1 月至今,这是因为,中国政府从 1993 年 1 月才开始公布进出口结构的具体 商品种类月度数据。

 中国进口结构的变化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迁,折射出中国工业重心的嬗变:中国工业的重心已经 由轻工业产品为主过渡至重化工业产品为主。钢铁行业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2005 年之前,中国是一个钢铁的净进口国。2005 年中国的钢铁产量为 3.49 亿吨,占全球 产量的 31%,而同年国内钢铁需求仅为 2.5 亿吨,导致中国在 2005 年首次成为钢铁 的净出口国。2010 年,中国钢产量接近 6.3 亿吨,占全球产量的 44%。7 而根据中 国钢铁工业协会在 2015 年 2 月 21 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国 2015 年的钢铁产能将达 到 8 亿吨。8

7 该数据超过了欧盟 27 国钢产量之和(1.7 亿吨),也远远超过了日本(1.1 亿吨)、美国(0.8 亿吨) 与俄罗斯(0.7 亿吨)等其他产钢大国的产量。

四、谁在出口?谁在进口?图 11.9 显示了在中国的出口额中,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出口额所占比重。1990 年 代中期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格局到目前已经演变为以外资企业为主体。1995 年至 2010 年,国有企业出口额占比由 67%锐减至 15%,而外资企业出口额占比由 32%稳 步攀升至 55%,其他企业(主要是集体企业与私营企业)出口额占比由 2%上升至 30%。 相同的趋势也发生在进口结构中,如图 11.10 所示,1995 年至 2010 年,国有企业进 口额占比由 50%下降至 28%,外资企业占比由 48%上升至 53%,而其他企业占比由 3%上升至 19%。不难看出,在出口与进口两端,目前外资企业都占据着半壁江山。 此外,国有企业的出口占比虽然低于其他企业,但进口占比依然高于其他企业。这与 国有企业在国内的布局调整有关,即从低利润率的出口行业(下游行业)中退出,同 时增强了对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能源、资源类行业(上游行业)的垄断程度。

对外贸易又分为一般贸易(Ordinary Trade)与加工贸易(Processing Trade) 两大类。所谓加工贸易,是指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利用 本国的生产能力与技术,加工为成品后再出口,以获得增加值的贸易活动。常见的加 工贸易方式包括“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装配与补偿贸易)与进料 加工等。一般而言,一般贸易的附加值较高,而加工贸易由于处于“微笑曲线”的中段, 因此附加值较低。目前在中国,很大一部分外资企业(尤其是台资企业与港资企业) 主要从事加工贸易。因此,外资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的硬币另一面, 自然是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很高。如图 11.11 所示,加工贸易出口额在 中国出口额中所占比重,在过去 20 年间基本上稳定在 50-60%区间内;而加工贸易进 口额在中国进口额中所占比重,在 1990 年后期一度高达 78%,但到目前为止已经下 降至 43%。

加工贸易的重要性五、影响进出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中国的出口是外国居民或企业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中国的进口是中国居民或企业 对外国产品的需求。根据需求理论,决定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需求者的收入与产品的 价格。因此,影响中国出口的主要因素是外国的收入以及中国产品在外国市场的价格, 而影响中国进口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的收入以及外国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至于汇率 对价格的影响,则要看汇率变动是否会影响到中国产品在外国市场的价格或外国产品 在中国市场的价格,这被称为汇率的传递效应(Pass-through Effect)。例如,如果人 民币升值 1%导致中国产品在外国市场的价格上涨 1%,这被称之为完全的价格传递。 而如果人民币升值 1%并未导致中国产品在外国市场的价格上涨,这被称为零价格传递。香港金管局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出口产品的汇率传递效应约为 50%,这意味着显示了外部需求强弱(用 OECD 领先指数来模拟)与中国出口额同比 增速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具有相当强的正相关。例如,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后,当 OECD 领先指数在 2008 年下半年至 2009 年年初跌至谷底时,中国出口同比 增速随即也跌入谷底。1993 年 1 月至 2015 年 7 月,OECD 领先指数与中国出口额 同比增速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 0.57。图 11.13 显示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强弱与中国 出口额同比增速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具有相当显著的负相关。1994 年 1 月至 2015 年 8 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出口额同比增速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40。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出口收入弹性 高达 2.31%,而出口价格弹性仅为-0.65%。11 这意味着,如果中国产品在外国市场 的价格上升 1%,中国的出口额仅会下降 0.65%。而如果外需下降 1%,中国的出口 额将会下降 2.31%。再考虑到人民币升值 1%只会导致中国产品在外国市场的价格上 升 0.5%(上述香港金管局的研究),这意味着如果人民币升值 1%,中国的出口额只 会下降 0.33%。以上计算生动地表明,中国出口额的变动更多地取决于外部需求的变 动,而非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升值不能降低中国的贸易顺差。中国官员经常用以下事实来证明人 民币升值无助于改变中美贸易顺差,即 2005 年 7 月至 2008 年 7 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 21%,但中国 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降反升。从我们刚建立起来的分析框架来看,这一结果发生的原因无非是同期 内美国经济增长强劲,外需的走强完全抵消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

越快,中国进口增长得越快,反之亦然。1995 年 1 月至 2015 年 8 月,两者之间的相 关系数高达 0.54%。图 11.15 显示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强弱与中国进口额同比增速 之间的关系。图中显示两者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越强,中国 进口额增长越慢,这与经济理论无疑是相违背的。1994 年 1 月至 2015 年 8 月,人民 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进口额同比增速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3。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 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相比,内需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 进口增速;第二,中国进口增速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低于中国 出口增速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相关性。 内需与进口增速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进口增速 资料来源:CEIC。六、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为什么需要调整?从国际经验来看,历史上但凡实施出口导向发展策略的经济体,在经历数十年的 高速增长后,通常都会主动地或被动地调整发展策略。日本经济在经历战后数十年的 高增长后,在 1980 年代中后期形成了泡沫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已经陷入 长达 20 年的低增长。亚洲四小龙与四小虎在 1990 年代中后期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 的冲击,其中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受到的冲击尤为剧烈。中国香港先后 两次经历投机性资本冲击,马来西亚通过重新加强资本项目管制来应对危机,而新加 坡与中国台湾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事实上,早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一些著 名的国际经济学家(例如 Young、刘遵义、克鲁格曼等)就先后预言所谓的“东亚奇 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投资率驱动的,一旦国内投资的效率下降或者融资出现问题(例如资本外逃),实施出口导向的经济体就难免遭遇危机。

我们认为,之所以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需要调整,是因为当前中国已经面临“内 忧外困”的格局。中国的发展战略调整既有内部动力,也有外部压力。

先看内忧。首先,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出口高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为压低 了国内土地、劳动力、资金(利率与汇率)、能源、资源与环境的成本,使得中国出 口商品的价格显著低于真正的比较优势决定的价格,从而增强了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 竞争能力。然而,这种人为压低出口价格而带来的出口增长本身意味着资源的错误配 置,即原本贫穷的中国人,花了很大代价去补贴购买中国出口商品的富裕的外国人。 李众敏、何帆(2006)的计算表明,在 2004 年中国进口的石油与天然气中,分别有 21%与 37%是用于对国外的再出口。13 这相当于我们以高价进口能源,之后再以低 价出售包含能源成本在内的最终产品。毫无疑问,这样的贸易做得越多,中国人的福 利损失越大;

其次,中国一直被认为具有廉价劳动力优势,这是因为富裕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向 城市转移,在很长时间内,城市非熟练劳动力的供应被认为是无限的,因此多年来中 国农民工的工资并没有明显增长。然而,自 2007 年以来,中国沿海省份屡现“民工荒”, 2009 年至 2010 年中国沿海农民工工资普遍显著上涨,这说明中国劳动力过度供给的 局面正在发生变化。尽管关于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维持多久,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 存在显著争议,当中国人整体年龄结构的老龄化是不容置疑的。这意味着如果劳动生 产率没有大的提升,未来中国劳动力的工资将会不断上涨,从而削弱中国出口产品价 格竞争力的一大基础;

13 李众敏、何帆(2006):“中国能源进口与再出口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工作论文。

再次,利率与汇率的持续低估显著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加剧了当前中国 的结构失衡。长期为负的实际利率意味着资源从居民部门向政府与企业部门的强制转 移,长期偏低的汇率抑制了中国居民的购买力。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 增速长期低于政府税收与企业利润增速,这导致最终消费占 GDP 的比率一路下降。 然而,仅凭高投资率与出口是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的,要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 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一旦利率和汇率向均衡水平回归,中国出 口的价格竞争优势又将被极大的削弱;

第四,中国不仅具有持续的贸易顺差,而且具有持续的资本账户顺差。这一方面 意味着,中国通过对外贸易积累的资金并未用作积极的海外直接投资,另一方面也意 味着,中国通过 FDI 引入的资金并未有效地用作进口。双顺差的结果是中国外汇储备 的不断累积,而外汇储备的绝大部分又被通过购买发达国家国债的方式,贷给发达国 家政府。目前,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都面临着政府债务危机的困扰,未来它们都有通 过本币贬值或者提高国内通货膨胀率的方式来降低真实债务负担(隐性地赖账)的激 励。这意味着,我们通过透支国内各种资源或者以很高成本引入外资而积累起来的外 汇储备,在未来面临着巨大的价值缩水风险。在当前的全球金融市场上,拥有超过 3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政府要进行多元化投资并不容易,更重要的对策是防止外汇 储备的进一步累积。为实现这一目标,调整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就成为当务之急。

再看外困。第一,当中国经济规模较小时,全球经济还能够吸收中国的出口。而 当中国经济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时,全球经济能否继续吸收中国出 口,就开始成为一个问题了。这必然造成中国出口什么,什么降价;中国进口什么, 什么涨价的格局。换句话说,由于中国经济的规模已经如此庞大,中国必将面临贸易 条件(即一单位出口能够换回几单位进口)不断恶化的局面。在这一背景下,继续依赖对外贸易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就会明显下降;第二,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均受到严重 冲击,它们普遍面临信贷紧缩、失业率高企与政府债务危机的困扰。未来几年内,预 计发达经济体都会维持低增长格局。如前所述,考虑到中国的贸易顺差百分之百来自 欧洲与北美,而外需又是影响中国出口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未来几年中国出口 增长不容乐观;

第三,历史经验表明,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之时,就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卷土 重来之日。当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增长堪忧,必须寻找各种渠道来刺激增长,同时千 方百计寻找经济增长低迷的替罪羊之时,人民币汇率自然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未 来发达国家一方面会加大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最近美国参议院通过中国汇率法案 就是明证),另一方面也会加大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毫无疑问, 中国出口将在未来几年面临相当黯淡的前景。

七、2015 年中国外贸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政府的对策

中国的年度贸易顺差在 2008 年达到 2981 亿美元的历史性峰值,2009 年下降为 1957 亿美元,2010 年进一步下降为 1831 亿美元。2015 年 1 至 8 月,中国的贸易顺 差为 953 亿美元,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将达到 1500 亿美元以上。我们认为,2015 年 中国仍将维持贸易顺差,但全年贸易顺差可能继续下降至 1000 亿美元左右。作出上 述预测的理由包括:第一,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肆虐,主要发达经济体预计将维持 1-3% 的低增长,而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也明显下降,中国出口将继续面临外需萎

缩的局面;第二,2015 年中国经济预计仍将维持 8%左右的增速,这意味着中国的进口仍将较快增长;第三,预计 2015 年人民币仍将维持对美元 3%左右的升值,尽管 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变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如果全球金融市场继续动荡,在金融 机构“去杠杆化”以及“安全港效应”的驱使下,美元可能保持对欧元等货币的强势,因 此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可能出现较大幅度升值。考虑到目前中国的 GDP 已经超过 6 万亿美元,1000 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意味着中国的贸易顺差与 GDP 之比将会降至 2% 一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将继续趋于平衡。

面对贸易顺差的不断下降,中国政府应该采取何种对策呢?首先,中国政府应该 乐于看到这一点,因为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本来就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贸易顺差的下降一方面有助于遏制外汇储备的继续增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倒逼国内 的结构调整。中国政府没有必要过于紧张,以至于再次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的方式来刺 激出口增长;其次,如果出口部门不景气,那非熟练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中 国政府应该通过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来吸收出口部门释放出来的就业。由于服务业的 劳动密集型程度远高于出口行业,只要服务业能够较快增长,失业就不会成为大问题。 然而,目前中国很多高利润率的服务业部门都被国有垄断企业把持(例如电信、铁路、 金融、医疗、教育等),要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中国政府就必须打破国有企业的垄 断,向民间资本开放这些行业;再次,中国政府应该抓住全球金融危机提供的时间窗 口,加快进行国内的结构调整,将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由投资与出口拉动,转变为国内 消费拉动。这就意味着要改变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的“国进民退”、“企进民退”局面, 真正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第四,中国政府应该加快实现国内要素价格的 市场化(包括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从而让更具弹性、更加自由的价格信号来引导 资源配置,从而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可持续性。 

外贸网站建设专家万邦提醒中国国内出品企业,设计全新的外贸网站直接投放全球,获取直接的订单来源。

上一篇: 关于outlook express 收件箱大于2G不能进行收发邮件的处理方法

下一篇: 中国外贸海关总署介绍2015年全年外贸进出口情况

签约 精毅集团官网
高端品牌外贸网站设计 - 万邦 04 月签约